[摘自經濟日報]
1873年蕭條 靠罐頭復甦
隨着金融海嘯的深化,愈來愈多人將今次危機與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比較,反而1873年觸發的另一次蕭條較少人注意,但原來該次危機與今次更相似,同樣出現樓市泡沫爆破及金融危機的病徵,至於當時美國的脫困之道,更叫人意想不到,竟然是靠罐頭!
今昔危機 同歸咎物業按揭
1873年至1879年的蕭條,歷時65個月,較大蕭條更長,故又稱為長蕭條(Long Depression),其間美國的失業率一度高見14%,部分地區如波士頓及紐約更高達25%,而且影響範圍遍及歐美,可算是一次全球性的危機。回到案發現場,其病源竟然與今次非常相似,都是因為一種剛剛出現的金融創新——物業按揭,當時按揭是歐洲銀行大力推動的借貸方式,這種新式借貸的出現,令更多人可以置業,結果令不少歐洲大城市的樓價飈升,如維也納的樓價便在短時間內急升3倍。繁榮景況於1873年告終,維也納交易所於同年5月出現股災,及費城一家銀行倒閉,向當時的過熱經濟大潑冷水,大量壞帳及企業無力還債的事件隨之出現,令歐洲銀行的同業拆息急升。
由於當時的銀行業已很國際化,水緊的歐洲大陸銀行立即要求英國銀行提前償還貸款,令英國銀行又要急急向美國的鋼鐵公司及鐵路公司催債,在一環扣一環下,美國出現信貸緊縮的情況。
鐵路業當時還是新興行業,市場對其增長充滿憧憬,令鐵路公司炙手可熱,成為集資的寵兒,導致大量重複建設及引發惡性競爭,一旦被銀行追債便出現財困,此舉又令鐵路股佔很大比重的美股大瀉。
罐頭革命 鋼鐵農產需求殷
接下來的劇本,已大同小異,信貸緊縮、銀行及企業倒閉及負財富效應,引發通縮及需求下跌,失業急升,大量罷工及騷亂出現。那麼當時美國怎樣走出困局?按里昂證券引述歷史學者的說法,原來也是靠一項創新發明——罐頭食品,這項便宜方便的新產品一推出市場,便行銷全球,刺激起對美國的鋼鐵及農產品的需求,靠出口帶動美國復甦。今次美國衰退已整整1年,其影響已橫掃全球,曙光仍隱而未現,或許我們也需要另一次的「罐頭革命」,例如在綠色能源或生物科技有所突破,才能令經濟早日重生。
撰文:余家輝
欄名:國金札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