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08, 2009

新法救樓市

美國佬果然夠哂創意,除了有超人和蜘蛛俠之外,還想到一招燒屋趕老鼠,唔知讚佢有創意定笑佢白癡好。

[經濟日報]
拆樓穩房價 美銀行算盤難打響
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令斷供潮持續,銀行手上積壓的斷供單位數量一直增加,成為美國樓價的心腹大患。華府及市場人士都在苦思解決方案,政府選擇向市場注資,減低利率以減少斷供的出現、吸引新置業人士入市;除此之外,美國亦有銀行選擇另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拆了它。

控制產品供應 以抬高價格
《CNBC》昨日有一則有趣報道,指美國德克薩斯州一間銀行,委託拆屋公司拆掉16座在位於加州Vistorville City的房子,4座房子是全新,12座則屬接近完成,這些房子都是銀行收回的斷供物業。拆屋公司還告訴記者,仍有20座房子等待拆卸。這些房子雖然斷供,但仍有價值存在,銀行出售應可取回部分貸款,拆掉則是「一毫子都無」(還未計拆卸費用),難道銀行瘋了嗎?
這又未必,經濟學的第一格言——供應及需求決定價格。若有留意海外的新聞,不難發現時不時出現農民表明農產品「寧願掟落海,都唔賣俾你」此類匪夷所思的情況。例如去年4月,歐洲多國牛奶農場場主,包括荷蘭、意大利、法國、德國與西班牙,發起拒絕向奶製品商供應鮮奶的行動,以迫使當地奶廠提高價格。控制供應是一項重要工作,豐收與失收對農民來說都是一件麻煩事。後者容易理解,至於前者,則因農產品為限時銷售的貨品,為了令到產品能在有限時間出售,被賣方大幅壓價機會率甚高,最後埋單計數,農民的整體收入未必會因為豐收而上升。反而,減少供應,迫使賣方提高價格,更有利農民的收入。套用在房屋的例子之上,這個「好處」更容易理解,若拆掉多餘的房屋,便不會出現新低的成交價,對穩定同一城市內房屋的價格,有一定保障。此外,空置房屋對於銀行來說,維修費用是沉重的負擔,沒有人住的房屋欠缺保養,很快便會殘破不堪,進一步推低售價;而這些空置的房屋更會構成治安問題,隨時變成盜賊藏身之處,若治安欠佳,同區的樓價亦會受到影響。

苦主無瓦遮頭 拆樓易惹公憤
因此,對一些地區銀行而言,其造的樓按可能集中在幾個主要城市,為了維持本身樓按貸款的抵押品質素,選擇拆掉收回的房屋,一點也不奇怪。不過,筆者相信此舉未必能穩定美國樓價,「供應及需求決定價格」,經濟放緩及失業率上升,將打擊需求,樓價仍難以上升。而且,若市民因付不起貸款而被趕出家門,導致流離失所,銀行一轉頭便拆掉屋子以維持本身利潤,這「無良、冷血」的姿態,更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