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04, 2009

今期壹週黎智英先生對錢的看法很值得參考和各位街坊分享:
[壹週刊/事實與偏見]
錢,是一個落地有聲的字。輕輕說聲錢,鬧市中馬上會有人回過頭來張望。輕輕說聲炸彈,反而沒有人認真對待。我們剛搬家到台灣時,女兒才四歲。有一天我們一家跟同事偉強到台北的明福吃午飯。偉強跟我們的肥仔玩手機,要肥仔猜手機的"key icon"代表什麼。肥仔嚷着要提示,偉強說,這東西很重要。聽到偉強這麼說,坐在肥仔對面的女兒不假思索,衝口而出:錢!聽到她這麼說,我們一桌人都笑出聲來。

錢這個字只消在意識中輕輕掠過,我們便不由自主地警覺起來。說錢不重要的人,一般人的直覺反應是那個人虛偽。也有些人確是不愛錢的,他們是極端分子,屬於極少數。這極少數的人可以是極端消極或極端積極。消極的都恍如是意外地被掉進這地球,他們跟這個世界會像貼錯門神那樣失落。他們無愛無恨,既不愛自己也不愛別人;不愛生活、不愛大自然,也不信神。總之什麼都不愛,只是胡胡混混過日子。在他們來說,日子只是日夜交替,而時間則是無盡的蹉跎。另一些不愛錢的,則對人生極端積極。他們生下來便熱愛這個世界,充滿使命感,要為世人做有益的事。金錢物質對他們毫無意義,他們追求的是精神的滿足感。例如神職人員,自己不名一文,卻全心全意為困苦中的人提供慰藉和紓困。又如無國界醫生和義工,他們放下溫馨的親情、舒適的生活,跑到被人遺忘的天涯海角,醫治不幸陷於疾苦的人,為他們解困。這些忘我的人心中只有別人的苦難,為了給苦難中的人燃點希望,他們放棄自己物質的訴求。他們在雪地留下腳印,將之化作星星之火,燃點出人間溫暖。他們喪失了自己,卻贏得了全世界人的心。這些人間天使,令我們看到活着的意義。錢還是重要的,因為幾乎人人都愛錢;愛錢愛到極端的,我們一樣視他們為極端分子。譬如城中一些富豪,他們愛錢愛到將錢跟人完全分不開。他們以錢來衡量親情愛情,是愛錢的極端分子。然而無論有多少人說過錢的壞話,錢還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那就跟人人都要吃飯那樣。故此人需要錢,那是可以接受的;只有那些愛錢愛到瘋狂了的人,我們才說他極端。有人會駁斥這個說法:錢,不一定會令你快樂。可是沒有錢,你的生活則一定不快樂!雖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大部分人都是既愛錢而又愛生活的。愛錢而犧牲了生活,或者不愛錢而無法生活,同樣是邊沿的極少數。

雖說錢不一定令人快樂,錢卻又真的令不少人快樂起來。小時候在廣州,有一天我在家的樓梯間拾到一把重重的銅鎖,賣了給收買佬,得到十元人民幣。那是我第一趟有這麼多錢。捧着那十塊錢,我真的快活過神仙。小時候在廣州火車站替人搬行李,要是有個好心人給我一元兩塊小費,那可以教我開心上一整天。到香港的第一天早上,拿着廠長給我的十元去大牌檔食早餐,那個美妙的心情跟到長大了,第一次拖着女仔隻手去街的興奮不相上下。假如你在我面前說錢的壞話,我不可能聽得懂,因為我從未試過覺得錢不重要。錢,給過我不少快樂的回憶。年輕時如果有人問我,錢和性你揀那一樣?我會拿不定主意,要看當時的心情而定。到今日再問我這個問題已毫無意思了:我的錢多了許多,性則少了許多,兩者之間再難有個公平的比較。事業心重的人都會視賺錢為責任,是對事業、生意、家庭,甚至社會盡責。對這些人來說,錢是個生產工具,因為創造事業賺錢便是創造就業機會。事業也關乎人的生活,故此也就是個道德問題:一些人失去工作,他的家庭便失去依靠,看到眼裡,你又怎能不忐忑不安?這便是我們對錢的道德直覺反應。事業心重的人,這個直覺尤其強烈。不過,錢不一定便等於是事業,而只是錢而已——是一些讓我享受,甚至揮霍的東西。此外,錢也給我一個身份,讓我在社會上有個地位,在人前有陣威風,甚至成為權威(有些不學無術的有錢人,不管說什麼都認定自己是百分百對的,這種人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吧?)。錢有這些好處、帶來這些方便,夠我消磨一生。 Why not?如果我真的有錢,便可以像城中某些富豪那樣,一想起要吃一餐一流法國菜,便馬上坐私人飛機到巴黎去。看中了美人,便燒銀紙去追,這樣的生活,天仙都理應會妒忌吧?說老實,我想也沒想過要過這樣的生活,我很難想像這會是怎麼樣的生活。

我們不妨以八卦的心情,看看城中某位似乎過着這種生活的富豪。他的錢多不用說,肯花錢才是他的驚人之處,做過他女人的莫不有一億幾千萬元港幣的身家。他光臨巴黎名牌手袋時裝店,店員馬上關上大門,暫停招呼其他客人,好專心一意侍候他。在倫敦的藝術品拍賣場,員工為他前呼後擁。在香港,女人為他生仔爭寵,傳媒搶着報導他的八卦新聞,他真的是威風凜凜。可是無論是真人或是八卦新聞報導,從來只見他苦笑,而不是開懷歡笑。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無錢買奶粉交租或找卡數,心裡對這個世界好唔妥,你會一臉愁苦。可是這位富豪竟然永遠是掛着一副這樣的臉孔。看見他那個樣子,你又能不為他嘆一口氣:「哎,這個富豪好苦啊!」見到這種情形,你自自然然會說:那是錢在作弄他,令他不快樂。不,這不是錢在作怪,而是人出了問題。一個人如果以金錢來衡量生活裡的一切,便不難落得像這位富豪那樣極端不開心了。金錢可以令人的生活過得更方便、更寫意,說到底錢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不是生活的整體。只是有金錢而完全沒有生活,你不可能活得快樂。追求快樂是從生活開始的。生活裡有親情、有愛情、有工作、有信念、有責任、有尊嚴、有文化藝術學養等等。我們要是以金錢來衡量生活的一切,那麼快樂便會溜走了,生活便會變得平面乏味。有錢人都很重視尊嚴。他們不是認為有錢便應該受人尊重(雖然有這個想法的人也不少),有錢人很着意為人尊重,因為那是他們的defense mechanism——他們自我保護的方法。他們認定金錢重要,因而他們把身段放得高高的。故此除了尊嚴,他們還要追求權威,名譽和社會地位。他們以為金錢是萬能的,有了錢便應該什麼都擁有了。於是他們只顧往金錢裡去鑽,以為在那裡可以得到生活的一切。結果金錢便成為了幻覺,他們愈是追求得筋疲力竭精神便愈是空虛,因為金錢已變成了魔障,令他們得不到快樂!
出現這道魔障,那是因為這些有錢人走向極端。生活其實是一條康莊大道,尋找快樂毋須走偏鋒,只要認識到金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便可以化金錢為追求快樂的資源,而不是魔障了。我在巴黎住的那一年,家鄰近老人院,在那裡的義工好些都是附近的鄰居。無論是在街市或是在聖堂,我都看到這些義工都為人愛戴和尊重,感染之下我也對他們肅然起敬。那是個好人受到尊重的社會,雖然我是個外人,也感受到那種溫馨。在台灣教我唱歌的老師在德國住過十多年,有一天他跟我談到歐洲人對錢的態度。他說:德國的有錢人都低調,較有修養。這是社會結構使然,歐洲踏入富裕社會已有好幾百年了,不像一窮二白了幾百年,到近二十年才沾上點財富氣味的中國,在歐洲賺到錢的人反而不及在別的層面做出了成就的人那樣受到尊重。有錢人要是招搖炫耀,不難會被人排斥、仇視。有錢人因而較為低調,都希望在賺錢之外取得成就,以贏得別人的尊重。這樣的社會因此會有較為平衡的發展,亦較為穩定和諧。在歐洲,一個好人,無論他是醫生,藝術家,科學家,老師,神職人員等等,只要他為別人作出過貢獻,都受到尊重。這樣的社會必然和諧穩定,因為這個社會不僅有物質的生活,更有堅固的精神結構。中國領導人說要打造個和諧的社會,可是在中國只是有權勢和有錢的人才為人尊重,這樣的社會是個弱肉強食的蠻荒森林而已,沒有精神力量的維繫,是既不平衡又不穩定的社會,怎和諧得來?只知追求金錢的人,往往忽略生活、家庭、親情的愛和責任,他不會有關懷別人對社會盡責的憐憫之心。這樣的人沒有信念或信仰,只知追求物質,他們是過着精神空虛的生活,故此沒有希望,也不會快樂。我們的社會有很多這樣的人;因為我們的社會太重視金錢,給有錢的人太多特權,因而也令有錢人對金錢產生了致命的錯覺,令金錢成為足以令他們致命的魔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