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2, 2010

恒商的10個成功因素

2008高考放榜,位於沙田的恒生商學書院再創高考奇蹟,全港兩名6A狀元都出自該校。而不只是該校的兩名6A狀元,該校亦有約360考生共奪得515個A,成為「超級A工廠」。

怎樣能成功?很想知道,恒商是怎麼能夠脫穎而出,高考成績比傳統名校更好?我們工程師看一件事物,總是會去想一想,為什麼?高考成績優秀是一個結果,但原因是甚麼?出產一名六優狀元或許是巧合,但全港的兩名都出自其下,那就一定有其原因。而其能成為「超級A工廠」,那更一定有其過人之處。

找成功秘訣不易看過多份報紙,大概也只是報導恒商怎麼掃 515A 創神話,怎麼大豐收,怎樣高考狀元成群。但至於「為什麼」,卻只有很少資料。極其量也只報導學校發放相當於月薪四成的獎金予表現傑出的老師,再邀請全體教師參加「全包豪華團」往上海旅行。但如只得銀彈戰術,發花紅請旅遊,就可以成功嗎?我不相信是如此的簡單。成功秘訣得來不易,唯有仔細的再追查下去。終於,在明報的報導看到比較深入的報導。再加上在維基百科上的資料,恒商的成功因素,大慨可以歸納如下:

1. 優秀領導
院長崔康常博士10多年前剛當上院長一職時,收生成績平均只是13至16分,現在恒生商學書院是「超級A工廠」,他的領導能力當然要有番咁上下,要「有料」才成。他亦關心院務,前晚高考放榜緊張得「瞓唔着」,可見其用心於書院上。由於去年恒商的佳績已令全城矚目,崔康常亦成為本地院校挖角的對象,不過,他婉拒邀請,願意留在恒商發展。他肯留任,恒商才可繼續在2008年高考大放異彩。

2. 師資卓越
書院絕大部份老師均為碩士,與大部份香港中學不同。教師又會不斷研究教學方法,分享教材﹔教師教學認真,擅長教授應試技巧,是取得佳績的原因。

3. 賞罰分明
學生每學期都會對老師進行問捲評估,最好的十五位老師會獲頒發傑出教師獎;相反,最差的老師則有機會不獲續約,形成了一種問責文化。校董會年花數十萬元,向表現最優秀的三成教師派發相當於月薪四成的花紅。學校又舉辦「全包豪華團」免費請全校教師旅行。當然,這賞罰分明的制度衝擊了教師的飯碗,使恒商只有好的教師,並使他們都盡力發力。

4. 知人善任
發揮所長恒商實行在教學上專科專教。即教師集中教一主科,確保教授這主科的教師是專業的,最可的。英語課則採用小班教學,將每班學生一拆為二,15人一班上課,締造英語環境。

5. 學生拼命
自早幾年爆大冷「出產」高考狀元後,恒生商學書院一登龍門聲價十倍,吸引數以千計學生湧到爭學位。不只是未能原校直升或「搏一搏」轉讀商科的考生,就連很多傳統名校的學生,也轉校到恒商。預科收生標準亦由2005年最佳6科20分,提高至2006年23分,再至2007年25分。能夠接收一班頂尖學生,錄取的學生鬥志高昂,全力讀書,「入這學校是為了拿A」,這樣充滿鬥志的學生團隊,確是恒生商學書院一大成功因素。

6. 學習氣氛濃厚
Culture 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很模糊,很難空控制。但學校學習氣氛濃厚,卻真的與恒生商學書院能夠成為「超級A工廠」的一種成功因素。7. 著重培養獨立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這是我們在大學常聽到的,尤其是我們讀工程,讀理科的,更是強調。恒商六優生袁業芹表示,恒商引導學生作多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將大學強調的思考方法超前於預科時讓學生學習,學生又怎能不超班?

8. 有策略的去準備
從早幾年學生參加補習班的風氣,到現在,恒生商學書院撼低傳統名校贏到開巷。可以看到應試策略的重要性,恒商開設特別班,允許成績好的學生選修6科或7科,這當然增加摘A機會﹔

9. 尚需天時配合
就算做齊以上各點,也難保對手不是做同樣的事,或許比自己更好?要成功,尚需天時配合。傳統英中名校在拔尖計劃影響下,高考摘「A」成績難免有影響,令多間傳統名校繼續跌出狀元榜。老實說,名校裡中七生比去年中六生少二十人。中五會考後,有的被拔尖,剩下的無癮,有能力的去外國讀書,再剩下的更無癮,那又怎麼會有信心在高考拿好成績?老師面對如此學生,當然也可能會無癮。惡性循環,說要回勇亦不易。

10. 不斷進步
精益求精學校重視教學評估,每年都以電腦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提升整體學習環境。唯有不斷進步,精益求精,恒商才可以繼續輝煌下去。

http://hkyms.wordpress.com/2008/07/02/success-factor/

星期五, 10月 29, 2010

一個律師一個醫生 置業蝕200萬的故事

一個律師一個醫生 置業蝕200萬的故事
(經濟日報)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06:00

【經濟日報專訊】樓價愈高,市民愈想買樓,正當人人怨政府不出手幫市民上車置業,政府不斷提醒市民「97年的教訓」,但此刻,誰聽得入耳?
所謂前車可鑑,且看過來人的教訓,是否能令大家三思。一個是律師,一個是醫生,當年同樣賠上200萬元,今日他們都選擇租樓,儲足「彈藥」,樓價回落時才有本錢入市。

﹏﹏﹏﹏﹏﹏﹏﹏﹏﹏﹏﹏﹏﹏﹏﹏﹏﹏

勿太年輕買樓 租屋不失禮
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夢想成家立室,高薪厚職的醫生,早在25歲已圓置業夢,未夠30歲便樓換樓買入無敵海景千呎單位,結果勁蝕200萬元,換來投資智慧,頓悟買樓不可太年輕。如今醫生成熟了,決定不做房奴,並以過來人身份寄語年輕專業人士別物質化,當買樓如買名牌,直言租屋不失禮。

「上一代的人會說買樓保值,有錢就應該買樓,那就不會把錢白白花了。」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胡志遠,聽了老人言,95年買下人生第一層樓,那是價值240萬元的沙田 第一城 562呎單位。立室之餘,他同年還成了家,當時他只有25歲。跨過了97年金融風暴,胡志遠的物業在98年維持240萬元,他在無賺無蝕的情況下賣樓,又以630萬元購入馬鞍山雅濤居千呎單位。「那裏最高去過900萬元,我買入時已經跌了逾20%,當時我沒想到個泡沫未爆完。」

630萬購千呎戶 430萬蝕讓

「我個單位在高層,有個很美的海景,那時常常拍日出與日落的照片。」胡志遠憶起當年的馬鞍山,新樓相繼落成,四處都是新設施,加上空氣清新,吸引了不少年輕專業人士買樓聚居,當然亦令不少人「損手爛腳」。經過9個寒暑,歷盡金融風暴的餘波和沙氏的洗禮,胡志遠人生第二層樓的價值大跌32%,在07年7月只值430萬元,比當初蝕去200萬元,但他都要忍痛蝕讓,因為要遷居九龍方便孩子上幼稚園。今次賣樓後,他選擇租屋。

人要夠成熟 才抵得住誘惑

如今年輕醫生歎無力買樓,大學生說女友「無樓不嫁」,胡志遠以過來人身份說:「買樓時確不可太年輕,40歲後才應買樓,否則不夠成熟,沒有理財智慧,看不通宏觀經濟,而且容易會被經紀說服你,或用個豪華會所蒙蔽你,要個人夠成熟才抵得住這些誘惑。」若一切可以重來,賠上200萬買置業教訓的胡志遠坦言,未必會賣掉第一城,或賣樓後改為租屋,總之人生不一定要做房奴。
「不少廿多歲的young professionals,如做i Bank、律師,都有點materialistic,覺得買到層一手海景樓就好似人家穿了LV一樣。做人應該腳踏實地,其實租屋都不會失禮。」

樓盤經紀多過客 才考慮買樓

經驗累積了智慧,胡志遠現選擇投資股票及基金,所得利息已足夠交每月4萬元的房租,未來尚待經濟周期回落,或退休前有需要,才再考慮買樓。
看通了經濟周期,又累積了投資智慧,買樓除了看海景、會所,還應看甚麼?胡志遠教路:「去到樓盤,如果經紀多過客,那才適合考慮買樓。」

﹏﹏﹏﹏﹏﹏﹏﹏﹏﹏﹏﹏﹏﹏﹏﹏﹏﹏

當年不蝕讓 恐律師牌不保

這陣子樓市狂熱,樓價愈升愈有,對於97年摸頂入市的律師錢志庸而言,這種狂熱似曾相識,97年也是人人見升不見跌,結果他換來一屁股的債。買樓留下一代 卻苦了自己這刻港人又為樓狂,他覺得香港人是吃了「毒藥」,每隔一段時間就毒發。如今他無樓一身輕,連他24歲的律師兒子也相信,不買樓,不當「房奴」,才是對自己好的方法。錢志庸是律師,但連他也形容:「香港的樓……是不能有這麼多錢買的東西!」錢的兒子今年才24歲,已是執業律師,但他也沒想過買樓。錢說兒子的理論是:「買樓是留給下一代,但苦了自己;不買都可以留少少(錢)給子女,自己可以享受真正人生。」錢志庸年輕時在加拿大留學,畢業後回流返港工作,讀工程出身任電腦顧問,91年以185萬元在北角買入第一層樓,是靠家人資助。97年樓市狂熱時,他的自住單位已升價一倍達380萬元,有人問價他不賣,反而再撲入市,以490萬元購入北角海峰園另一個700多平方呎的單位,付了三成首期,當時年薪100萬元的他,可以月供8萬元。4個月後,錢的單位升到580萬元,人家求賣,他仍不賣,但原來已是暴風雨前夕。

97年插水跌 還發夢會回升

97年7月之後,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經濟有多差已不用多說,錢志庸的海峰園單位插水式跌至300多萬元,「我那時還日日在發夢,想一覺醒來樓價回升。」結果等了2年,沒有工作,連夜校也教,每周8堂,再「靠老本」死供每月8萬元,最後連原本自住物業也賣掉,但也無補於事,惟有面對現實,賣樓離場,近500萬買入的海峰園,300萬賣出,蝕掉200萬,離場時還要找胞弟借數十萬元才度過難關,那也是不少負資產的經歷。海峰園今日已升破97年高位,市值600萬至700萬元。錢志庸卻說,當年若非痛定思痛賣樓離場,可能已破產,連律師牌也保不住。

樓價跌至合理水平 才入市

錢志庸如今租樓住,他沒因此不敢再買樓,但要等合理價錢,「現在是息低才人人買樓,只要美國 加息;中小企借不到錢要裁員、結業,連鎖反應又出現,樓價不可能只升不跌的……」他相信現在是儲錢的時候,當樓價回落到合理水平,才是入市時,他也會考慮買樓。

錢說,當年樓價大跌,他從沒怨前特首董建華 : 今日樓價再大跌,民不聊生,他會怨曾蔭權,因為已是前車可鑑,政府為何沒有出招控制樓價呢?

星期二, 3月 09, 2010

賭仔心得炒股

贏要贏到盡 輸要識走人
詹培忠貫徹賭仔心得炒股

【明報專訊】立法會金融服務界代表詹培忠,出名我行我素,當全世界都說買匯豐控股(0005)穩陣、投資大價股可靠時,他會笑你。「匯豐那麼易升嗎!」他鍾情細價股,因為「細細粒,容易升」,要升一倍都可以。不過,買細價股他也有教路,升時可以賺到盡,輸就不要「磨爛席」,但凡本金蝕入肉10%,就要認輸「走人」。詹培忠賭性甚強,愛出入賭場之餘,又愛炒賣細價股,但從無聽聞他因輸大錢而欠下一身債。「因我賭得叻!」一向牙擦的詹培忠說。 

蝕過一成要離場 

「叻」固然重要,但要在股場、賭場上旗開得勝,詹培忠其實也有一套自創策略,那就是「輸錢時要肯停」。「買股都是為了錢,不要講到自己好偉大,說是為投資,說到尾其實都是為了一個錢字。」要賺錢,詹培忠說有得賺時就要賺到盡,「Let the profit run(讓利潤一路增加),輸錢時就要「識得走」。 「隻股3仙升到4仙,你就由得它升,升到5仙跌番落4.5仙,你就byebye(沽貨)」。他的秘訣是,賺錢賺到高位,如果已經是利潤,由高位回落15%,便應沽貨離場。若果不是利潤,是自己打的本,更要蝕10%就「鬆人」。 「保留實力,唔好磨爛席。」詹培忠說,這一大原則,他也用於賭上。「起初落注落少少,贏得幾鋪後,就將贏回來的錢去賭。拿賭場的錢(即贏回來的錢),來作戰,你會覺得寧舍夠力。」「但連續輸了幾舖,我就會立刻收手。」 「賭要賭得叻 否則唔賭」 他自誇自己講得出做得到:「我2008年8月自動當選之後,話過在賭場賺兩億,結果在2008年9月到09年6月的10個月內,我賺了2億零700萬。但6月之後運氣不好,賭6次輸了5000萬元,之後到現在,我就沒有再入過賭場了!」 「我成日叫人唔好賭,要賭就要賭得叻。我肯輸,賭場最怕我這些人。做人一樣,不要戀棧,好就去,不好就不去。」他會為自己定下標準,每入賭場,輸掉幾百萬至千萬元,就必定收手。 

股場上,詹培忠獨愛炒賣細價股,因為容易升、容易達標。「匯豐100元跌到0,是損失100%,但細價股由1仙去到2仙,也是100%,2仙去到4仙,又是另一個100%,這個數學邏輯,解釋了為何細價股吸引。」 他續說﹕「細價股細細粒,1仙升(至)2仙你已達標;買匯豐,大行話3月變『紅底股』又怎樣,你買得幾多?幾時等到它升到200元?」 不過,股海內的細價股多不勝數,又良莠不齊,股民應如何選擇?詹培忠說要小心那些頻頻供股集資的股份,「經常供股當然是騙人,很多人都想騙小股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們有些會專登『做跌』隻股份,再供股搵錢。」 細價股風險雖高,亦難以看透大股東的背後意圖,但詹培忠認為,只要守著虧本10%即止蝕的原則,輸極都有個限度。說到投資心水,他說看好資源、環保概念股,因有爆炸力。 

愛細價股易升易達標 

向來好投資「殼股」的詹培忠,近年他手上的殼,都轉型做礦產資源,他認為收購礦產有得做。他說手上一家公司,在非洲馬達加斯加收購鉻礦,連開採及運輸費的每噸成本只100美元,但賣到內地,到岸價有每噸360美元,即每噸可賺260美元。如果以每噸10美元的作價在馬達加斯加買礦,日後有財團願意高價收購的話,「我就發大達了。」 看好礦產 有利可圖 說賭說炒股,詹培忠說到眉飛色舞。「香港人有那個不是在賭博,結婚是賭、生仔也是賭,我經常說,個仔孝順是還債,不好就是討債,雖然大部分都是來討債的!」不過,他認為底線是不要為賭博或炒股影響到正常生活。「不要賭到有工不做、影響生活、及影響到家人」。

炒殼如入賭場 最緊要保本

【明報專訊】詹培忠近年炒殼炒得不亦樂乎。根據聯交所的資料,他現在仍持有11間上市公司的股權。他說炒殼跟入賭場一樣,最重要是有機會便先保住自己的本錢。 他眾多殼股之中,百營環球(0761)主席施展望早前被人入稟追數,有傳媒指「金勞詹」這趟「老貓燒鬚」。但詹在訪問中說,自己早已透過批股,收回買殼本錢,現在手持的百營股票,已是他的利潤。 「我識施展望的大舅,他來找我時,說有個印尼鎳礦可以注入公司。後來百營發了23.4億股,我拿了兩成,即是4.68億股。但是我在股價升到1.5元時,把3億股賣給許榮茂(世茂房地產主席),每股0.75元,袋了兩億多。我買殼的成本只是1億多,即是我已經沒有損失。」 炒百營 及時批股封蝕本門 現在百營股價跌至0.2元,那麼許榮茂豈不因為詹培忠「坐艇」。「我賣給他時已聲明,這些股票買就易,要賣就難,而且起跌很快。」但許仍要買。「我事後也有跟施展望說,不如低價批些股給許生,幫他溝下貨,但好似他們傾唔掂數。」 詹說他賣了3億股給許榮茂後,施展望又將一批股份賣了給他,令他持股升至3億多。「我在(每股)0.25元再賣了一些,現在手持3億股,市值6000萬元,已經是淨賺。」「股票這東西,好的時候就是錢,不好時還衰過廁紙,廁紙還可以用來抹下屁股。」 詹說過去兩年多,經他手的上市公司共有12間,現在已賣了10間公司股權,剩下兩間。現在他又在談入股3至5間上市公司。「因為我有公信力,熟悉公司運作,所以別人才想把隻殼賣給我。」 他也主動向記者強調,自己買殼每每只買兩成多股權,剛好沒超過全面收購的觸發點(佔上市公司30%股權),完全是合法行為。「逃稅、瞞稅當然是犯法,但避稅幾時都是合法的事。」

星期日, 11月 08, 2009

無法無天

東莞拐賣兒童猖獗 竟成產業

【經濟日報訊】內地拐賣兒童的情況嚴重,中央電視台報道,在東莞、昆明等地,存在着一個規模龐大的拐賣兒童行業,形成盜、搶、售一條龍「服務」。警方稱,一個販賣嬰兒組織,規模可達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且以女性為主,而販賣兒的利潤,更高達數10倍。

組織龐大 一條龍「服務」
據了解,從今年4月,公安部組織打擊拐賣兒童專項行動算起,到上周,全國共破獲拐賣兒童案件1,840宗,救出被拐兒童達到2,169名。其中,廣東省東莞市的拐賣兒童情況最猖獗,兒童頻頻失蹤,究其原因,東莞聚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其中不少是拖兒帶女的父母。這些農民工忙於打工,且因工資低,沒錢送孩子上託兒所或幼兒園,只有任由幾歲大的孩子自己在街上溜躂,對人口販子來說,這些農民工的孩子,自然成為最理想的獵物。因有利可圖,人口販子也變得愈來愈有規模,偷孩子的效率也愈來愈高。專職偷孩子的得手後,只要30分鐘就可以將孩子運去其他城市,然後把孩子像貨物般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又再將孩子分門別類賣給零售商,然後零售商再將孩子賣給買家,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就此完成。

利潤數十倍 3至7歲高危
那些被偷走或搶走的孩子,最小的剛生下來幾天,最大的也只有9歲,絕大多數集中在3到7歲之間。而通過這個銷售渠道,這些被拐兒童,大部分會被一些家庭買來收養,另外一些孩子或者淪為乞丐頭控制的小乞丐,一些女孩甚至最後會淪落風塵。

星期一, 10月 26, 2009

等價交換

頗為有趣的分析,不知大家對金錢的看法有否改變?其實貧窮與富貴,只是相對及比較吧。醫生律師買不起樓,真的有點 hour 頭,為什麼一定要買豪宅,買二三百萬樓不可以嗎?現在的香港人真的缺乏上一代香港人的併搏精神。

「等價交換」的神話

「等價交換」是《鋼之煉金術師》架空世界中的一個原則。其原意是指若要提煉一單位的物質必須以同一份量的物質作原料,並不能多提煉。這個物理原則被愛德華運用作日常生活的價值標準,認為要得到某些東西,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這便是《鋼》非常著名的名言「人若沒有犧牲,那便什麼也得不到」。這不單是愛德華奉之為「真理」,連帶不少新人類也掛在嘴邊,彷彿成為「炫酷」的象徵。但是,在現實世界,真的有「等價交換」這回事嗎?

假設你身上有十元。麵包賣十元。於是你用十元去買麵包。這便是等價交換?可不是嗎?麵包是十元;你用十元去交易,不就是等價嗎?但是,若你快餓死。現在你的面前有一個麵包,哪管它是賣一百元,你也會立即買來吃。但是,現在你只用了十元買一個你認為價值是一百元的麵包。這是等價交換嗎?

另一方面,若你吃飽飯,麵包仍是賣十元,你會不會用十元去買麵包呢?筆者相信應該不會。因為在這時候,你已經吃飽了。這時你會認為為什麼我要花費十元去買一個我再也吃不下的麵包。現在,麵包的價值在你心中大概是一元;即是說,若果它是賣一元或更低的價錢,那麼你才會去買。這即是說,你饑餓的時候,你才會願意付出十元的價格去買麵包;而你不饑餓時,你是不會付出十元去買的。

若果說要得到某些東西,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既然交換回來的東西的價值等於我原有的,那麼我為什麼要去交換呢?我用一枝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你的也是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這「等價交換」是否很無聊呢?另一方面,也不會有人以一枝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一枝僅長5厘米的吧?或接受對方用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自己長15厘米的吧?除非那枝長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暗藏玄機。

要有交換的可能性,必是我交換回來的東西,其價值大於我付出的,交換才會發生。換言之,「交換」便是我用「我認為是低價值的東西」去換「我認為是高價值的」。若在交換後,我得到的比原先減少,我是絕不會去交換的。即是,我沒有可能用「我認為是高價值的東西」去換「我認為是低價值的東西」。若果我交換後,我所得的不加也不減,那麼我便沒有「動機」去交換。那麼交換便不會發生。這是經濟學上最簡單的交易原則。所謂「等價交換」,實質是不存在的。正確來說,最後交易的單位,才會是等價交易(假設當我手上擁有的貨品越多時,我願意付出再去「添加相同貨品」的代價便會逐漸減少)。即是我願意付出的代價等於我實際需要付出的。(假設物品的價格不變,但是我願意付出去「添加相同貨品」的意欲卻減低了。最終會有一點是「我願意付出的代價」等於「物品的價格」,只有這點才是等價交換。之後交易便會停止,因為之後的物品,我願意付出的代價低於物品的價格。供應者可不會造蝕本生意的。)而所謂最後的交易單位所需的代價等於我願意付出的,這只是微積分遇上了經濟學以後的事情,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

所以,所謂交換是指如何用最低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等價交換」是人最不想付出的代價。

星期四, 10月 08, 2009

包剪揼

原來包剪揼這玩意可以包含心理學、統計學和數學等,有趣有趣。

包剪揼不講運氣講心理 包剪揼亞洲區賽港舉行 專家談心得
[明報專訊】出拳決定非偶然

一生人有太多決定,有人喜歡擲銀仔,有人卻喜歡靠「包剪揼」作決定,就連家產也可「一拳定勝負」分配。單靠運氣靠不住?國際包剪揼協會會長Douglas Walker糾正大家,包剪揼才是最不講運氣的運動,因雙方均是有意識地決定出什麼拳,「決定並非偶然」。小朋友眼中的簡單遊戲,在大人眼中卻是一場「心理戰」。

國際包剪揼協會自2002年開始每年舉辦「國際包剪揼大賽」,今次更到香港舉行亞洲盃,勝出的參加者將會代表香港於11月到加拿大 多倫多出戰,與逾500名參加者爭做「包剪揼王」。講到比賽,少不免有「雞精書」,「包剪揼」的奧秘精深得足以出一本書,Douglas撰寫的書籍《The Official Rock Paper Scissors Strategy Guide》,說的正是包剪揼的竅門及策略。

包含數學心理演技 無必勝策略

Douglas表示,包剪揼包含數學、心理、甚至一個人的演技能力,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隨時令對方猜到自己心意,每完成一盤,腦袋馬上要想下一次出那一種拳,還要考慮對方反應,每一刻都在調整自己的策略,「從沒有人可以100%全贏,只要確保自己成功率維持在50%,然後一次突擊成功便可以」。

一場三盤兩勝包剪揼比賽需時只是30秒至兩分鐘,但過程卻毫不容易,例如要考慮過男士會否按常理多出「揼」、女士多出「剪」,有人又會在比賽時「靠嚇」,除了奇裝異服,亦會做某些動作令對手受驚,打亂對手的出拳計劃。

2004年國際包剪揼大賽冠軍Lee Rammage表示,當年能夠勝出,全靠對參賽者的觀察,包括他們的出拳習慣,決賽當日他的對手是一名女士,當時最後一盤的戰果是一比一,在最緊張的一刻,Lee 深信女性多數仍會出「剪」,最後他出「揼」成為大贏家。

父親定遺囑 有爭議包剪揼解決

除了比賽,Douglas日常生活大小事情亦喜歡靠包剪揼解決,例如「厭惡性工作」如誰替女兒換尿片或放狗,甚至重大決定如買樓,他也會與妻子以包剪揼作決定,就連父親定遺囑亦列明一旦子女對家產分配有任何爭議,一律靠包剪揼解決分歧。
香港數學教育普及協會委員會副主席鄭利明博士坦言,包剪揼有太多心理因素,數學好亦未必可以贏,如果小朋友只是當玩耍,過程中不會學到什麼,如果小朋友當比賽,可以學到如何觀察別人心理、分析反應等能力。新城市廣場將舉行本港首屆「國際包剪揼大賽」亞洲挑戰盃,小朋友及大人均可參與。

星期六, 9月 05, 2009

國內結婚預算

婚姻成本急升 80年後驚呼結婚難

今年是雙春兼閏月,吸引天下有情人快手快腳地「拉埋天窗」。挨年近晚,辦婚慶喜事的與日俱增。但是,面對婚姻成本急劇上升的現實,有網友驚呼:80年後的結不起婚了!

試想想: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七十年代結婚不花錢,拿小紅本在主席像前面念一念就「搞掂」了;七十年代出生的,九十年代結婚的要裝修買傢俱;至於八十年代出生的,到了二十世紀呢?有人算過:娶個媳婦要不吃不喝工作十二年!

據說:男方傾家蕩產 + 男人不吃不喝工作十二年 = 討一個北京中等條件的老婆的成本!

房屋一套(八十方米以上,不含市區,直接三環以內,四環以內),只是以均價8000元計,8000×80=64萬元;裝修15萬元;家電及家具8萬元;以普通轎車為標準(一般就現代伊蘭特吧,現在降價只要12萬多元),沒有通情達理的北京女孩同意以汽車以外的工具代步;辦喜酒,以四星級酒店二百人(二十桌)計算,包括自帶酒煙糖,計200元×200=4萬元,回收紅包以每桌平均2000元,計2000元×20=4萬元,收支相抵;度蜜月,以馬爾代夫為准,平均每人費用10000多元,總價3萬元;從戀愛到決定結婚這段時間,包括出去吃飯、買禮物、娛樂、旅遊、送女友父母節日禮品等,平均每月2000元的標準,談戀愛兩年,計2000元×12×2=4.8萬元。

綜上所述,各項成本合計64萬+15萬+8萬+12萬+3萬+4.8萬=106.8萬元
儘管,結婚成本的多少可以豐儉由人,但水漲船高的生活指數令人驚訝同時也備感壓力。

有媒體披露,目前北京僅單身大齡女青年(戲稱剩女),就有五十多萬人。
天津社會科學院婚姻專家汪潔把這種找不到配偶的單身男女叫「甲女丁男」,即目前最優秀的女性(剩女,一般在城市),和條件稍微差的男性(剩男,一般在農村)。

男方為結婚買房、給彩禮、辦結婚等全部的費用支出,往往需要男方幾代人的付出才可以辦到;這顯然導致男方父母生存壓力加大,不得不一輩子為子女結婚儲蓄。

網上來源:http://business.sohu.com/20090903/n2664244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