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26, 2009

等價交換

頗為有趣的分析,不知大家對金錢的看法有否改變?其實貧窮與富貴,只是相對及比較吧。醫生律師買不起樓,真的有點 hour 頭,為什麼一定要買豪宅,買二三百萬樓不可以嗎?現在的香港人真的缺乏上一代香港人的併搏精神。

「等價交換」的神話

「等價交換」是《鋼之煉金術師》架空世界中的一個原則。其原意是指若要提煉一單位的物質必須以同一份量的物質作原料,並不能多提煉。這個物理原則被愛德華運用作日常生活的價值標準,認為要得到某些東西,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這便是《鋼》非常著名的名言「人若沒有犧牲,那便什麼也得不到」。這不單是愛德華奉之為「真理」,連帶不少新人類也掛在嘴邊,彷彿成為「炫酷」的象徵。但是,在現實世界,真的有「等價交換」這回事嗎?

假設你身上有十元。麵包賣十元。於是你用十元去買麵包。這便是等價交換?可不是嗎?麵包是十元;你用十元去交易,不就是等價嗎?但是,若你快餓死。現在你的面前有一個麵包,哪管它是賣一百元,你也會立即買來吃。但是,現在你只用了十元買一個你認為價值是一百元的麵包。這是等價交換嗎?

另一方面,若你吃飽飯,麵包仍是賣十元,你會不會用十元去買麵包呢?筆者相信應該不會。因為在這時候,你已經吃飽了。這時你會認為為什麼我要花費十元去買一個我再也吃不下的麵包。現在,麵包的價值在你心中大概是一元;即是說,若果它是賣一元或更低的價錢,那麼你才會去買。這即是說,你饑餓的時候,你才會願意付出十元的價格去買麵包;而你不饑餓時,你是不會付出十元去買的。

若果說要得到某些東西,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既然交換回來的東西的價值等於我原有的,那麼我為什麼要去交換呢?我用一枝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你的也是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這「等價交換」是否很無聊呢?另一方面,也不會有人以一枝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一枝僅長5厘米的吧?或接受對方用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自己長15厘米的吧?除非那枝長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暗藏玄機。

要有交換的可能性,必是我交換回來的東西,其價值大於我付出的,交換才會發生。換言之,「交換」便是我用「我認為是低價值的東西」去換「我認為是高價值的」。若在交換後,我得到的比原先減少,我是絕不會去交換的。即是,我沒有可能用「我認為是高價值的東西」去換「我認為是低價值的東西」。若果我交換後,我所得的不加也不減,那麼我便沒有「動機」去交換。那麼交換便不會發生。這是經濟學上最簡單的交易原則。所謂「等價交換」,實質是不存在的。正確來說,最後交易的單位,才會是等價交易(假設當我手上擁有的貨品越多時,我願意付出再去「添加相同貨品」的代價便會逐漸減少)。即是我願意付出的代價等於我實際需要付出的。(假設物品的價格不變,但是我願意付出去「添加相同貨品」的意欲卻減低了。最終會有一點是「我願意付出的代價」等於「物品的價格」,只有這點才是等價交換。之後交易便會停止,因為之後的物品,我願意付出的代價低於物品的價格。供應者可不會造蝕本生意的。)而所謂最後的交易單位所需的代價等於我願意付出的,這只是微積分遇上了經濟學以後的事情,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

所以,所謂交換是指如何用最低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等價交換」是人最不想付出的代價。

星期四, 10月 08, 2009

包剪揼

原來包剪揼這玩意可以包含心理學、統計學和數學等,有趣有趣。

包剪揼不講運氣講心理 包剪揼亞洲區賽港舉行 專家談心得
[明報專訊】出拳決定非偶然

一生人有太多決定,有人喜歡擲銀仔,有人卻喜歡靠「包剪揼」作決定,就連家產也可「一拳定勝負」分配。單靠運氣靠不住?國際包剪揼協會會長Douglas Walker糾正大家,包剪揼才是最不講運氣的運動,因雙方均是有意識地決定出什麼拳,「決定並非偶然」。小朋友眼中的簡單遊戲,在大人眼中卻是一場「心理戰」。

國際包剪揼協會自2002年開始每年舉辦「國際包剪揼大賽」,今次更到香港舉行亞洲盃,勝出的參加者將會代表香港於11月到加拿大 多倫多出戰,與逾500名參加者爭做「包剪揼王」。講到比賽,少不免有「雞精書」,「包剪揼」的奧秘精深得足以出一本書,Douglas撰寫的書籍《The Official Rock Paper Scissors Strategy Guide》,說的正是包剪揼的竅門及策略。

包含數學心理演技 無必勝策略

Douglas表示,包剪揼包含數學、心理、甚至一個人的演技能力,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隨時令對方猜到自己心意,每完成一盤,腦袋馬上要想下一次出那一種拳,還要考慮對方反應,每一刻都在調整自己的策略,「從沒有人可以100%全贏,只要確保自己成功率維持在50%,然後一次突擊成功便可以」。

一場三盤兩勝包剪揼比賽需時只是30秒至兩分鐘,但過程卻毫不容易,例如要考慮過男士會否按常理多出「揼」、女士多出「剪」,有人又會在比賽時「靠嚇」,除了奇裝異服,亦會做某些動作令對手受驚,打亂對手的出拳計劃。

2004年國際包剪揼大賽冠軍Lee Rammage表示,當年能夠勝出,全靠對參賽者的觀察,包括他們的出拳習慣,決賽當日他的對手是一名女士,當時最後一盤的戰果是一比一,在最緊張的一刻,Lee 深信女性多數仍會出「剪」,最後他出「揼」成為大贏家。

父親定遺囑 有爭議包剪揼解決

除了比賽,Douglas日常生活大小事情亦喜歡靠包剪揼解決,例如「厭惡性工作」如誰替女兒換尿片或放狗,甚至重大決定如買樓,他也會與妻子以包剪揼作決定,就連父親定遺囑亦列明一旦子女對家產分配有任何爭議,一律靠包剪揼解決分歧。
香港數學教育普及協會委員會副主席鄭利明博士坦言,包剪揼有太多心理因素,數學好亦未必可以贏,如果小朋友只是當玩耍,過程中不會學到什麼,如果小朋友當比賽,可以學到如何觀察別人心理、分析反應等能力。新城市廣場將舉行本港首屆「國際包剪揼大賽」亞洲挑戰盃,小朋友及大人均可參與。